一則消息,港股、A股、日本創新藥板塊突發大跌。
截至今日收盤,恆生創新藥ETF、港股通創新藥ETF、港股創新藥50ETF、恆生醫療ETF、港股創新藥ETF基金跌超4%。
消息面上,特朗普又有新動作,他將於週一簽署一項行政命令,讓美國的處方藥和藥品價格將立即降低30%至80%。
特朗普就美國高藥價問題在其社媒發帖稱:
“多年來,製藥/藥品公司總是聲稱這是研發成本所致,而且毫無緣由地,所有這些成本都將由美國的'冤大頭'獨自承擔。政治獻金能創造'奇蹟',但對我以及共和黨來説卻行不通。
我們要做正確的事,因此,我很高興地宣佈,明天上午9點(北京時間週一21點),我將在白宮簽署一項美國曆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行政命令。處方藥和藥品價格幾乎會立即下降30%至80%。
全球藥價將會上漲以達到平衡,多年來首次為美國帶來公平!我將推行“最惠國”政策,據此美國將支付與世界上支付最低價格的國家相同的價格。”
此前,特朗普預告,其將發佈最重要、最具影響力的內容之一。
有業內人士稱,行政令雖然看上去影響很大,但美國法律禁止政府和藥企直接談判,只有通脹削減法案(IRA)開了一個口子,但每年規定談判的藥品數量,今年只有15個;IRA還規定,藥價漲幅超過通脹的部分,藥企必須將超出部分作為罰款繳納給政府;但目前來看,沒有其他政策工具可以實施降價的舉措,因為美國藥價談判都是由PBM(藥品福利管理公司)來進行的,而不是政府,因此政策工具的缺乏對其政策實施會有影響。
從公募基金持倉看,醫藥板塊關注度有所上升,有望從底部回升。興業證券統計了2025Q1公募基金醫藥持倉數據(按重倉持股推算),A股醫藥板塊2025Q1主動基金持倉比例為8.53%,環比持平;扣除醫藥基金後2025Q1醫藥持倉4.08%,環比下降0.12pp;醫藥基金2025Q1的醫藥持倉比例為4.45%,環比增長0.12pp。同期醫藥股在A股總市值佔比6.21%,醫藥板塊總體處於超配,扣除醫藥基金後處於低配。醫藥股持倉佔比前三大細分板塊分別為:化學制劑(41.81%);醫療研發外包(17.02%);醫療設備(11.95%);醫藥主題基金持倉佔比前三大細分板塊分別為:化學制劑(50.95%);醫療研發外包(21.34%);醫療耗材(5.80%)。環比2024Q4來看,2025Q1加倉前三的板塊分別為化學制劑(+6.61pp);醫療研發外包(+1.86pp);原料藥(+1.08pp)。雖然近期醫藥板塊關注度有所上升,但對比2024Q4來看醫藥板塊機構持倉總體仍在低位水平,為結構性變化,創新藥等方向表現突出。隨着板塊景氣度提升,預計後續板塊機構持倉將有望從底部回升。
興業證券繼續看好創新+自主可控,並建議重點關注具備較好成長性和產業邏輯的細分領域。創新+國際化仍是核心關鍵詞,重點關注創新藥,以及基本面開始改善的創新藥產業鏈。同時,隨着deepseek等技術發展,我們認為AI醫療有望成為2025年醫藥板塊的重要方向之一。此外,醫療器械2025年亦有望迎來改善;2025年若經濟基本面預期轉好,消費醫療領域(中藥OTC、醫療服務與連鎖藥店等)也有望實現回升。
開源證券指出,疫情高基數、醫療合規化、產業內部調結構等多因素攪動下,近兩年醫藥板塊整體經營有所波動:2025年第一季度,醫藥板塊整體收入增速-6.13%,歸母淨利潤增速-9.68%。產業調整已接近尾聲,醫藥指數已先行企穩回升:受行業整體經營承壓,2021年來醫藥指數整體波動下行,自2024年四季度開始指數逐步底部企穩。當前階段,產業創新發展全力推進,並明確提出優化藥品集採,醫藥政策穩中向好;老齡化背景下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快速增長、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等長期產業趨勢未曾變化,後續隨着創新藥驅動製藥板塊新週期、醫療合規常態化及消費醫療逐步回暖,醫藥板塊有望重回穩定增長,指數也有望向上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格隆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