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漲得最猛的ETF變成創新藥了。
年內漲幅TOP10的ETF均為醫藥,恆生創新藥ETF、港股創新藥ETF、港股通創新藥ETF、恆生醫療ETF年內漲超30%。
基民説,現在看醫藥基金經理又感覺眉清目秀了。
在2021年夏天,沒有人會想到醫藥下行週期會超過4年,最有耐心的堅守者也瀕臨崩潰。
就在醫藥股大反攻前,醫藥企業利潤已連續下滑三年;板塊估值數據處於近五年相對低位;機構持倉比例也降至歷史相對低位。
主動基金方面,截至2025Q1主動醫藥基金規模為1885億元,相較於2024Q4環比提升126億元。從基金份額上看,主動醫藥基金份額為1246億份,相較於2024Q4環比減少152億份。因此,主動醫藥基金規模的提升,主要是股價上升。
被動基金方面,2025Q1被動醫藥基金規模為1404億元,達到歷史最高值。該季度,被動醫藥基金份額為2662億元,環比提升412億份,達到歷史最高值。
公募基金醫藥持倉環比提升,但仍處於歷史中低水位。醫藥行業在全部基金中重倉持股比例為9.5%(+0.5pct);剔除醫藥基金後,醫藥行業在全基中重倉持股比例為4.6%(+0.5pct)。
截至2025Q1,醫藥生物行業重倉公募基金數量前五位分別為恆瑞醫藥、藥明康德、邁瑞醫療、百濟神州-U和澤璟製藥-U。
對於醫藥行業,百億私募大佬林園最新觀點:
1.我們是一直在增配醫藥,所有的錢就基本上往這個賽道走。我們知道未來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,老年人是在增加的,老年羣體是在增加的。我們就往這個賽道上,這就是我們規避風險的所有風險的利器。
2.醫藥股發生了一個多少年不遇的事件—-疫情,疫情催化了醫藥股的庫存或當時的需求量。醫藥股這兩年的業績不好,那就是前幾年太好了,迴歸到2019年來説,醫藥股的業績都還是在增長,特別是老齡化的這個大幅增長。
3.中國醫藥類公司的空間巨大,按照我們的人口基數和競爭力來説,我相信不會輸給美國。但現在和美國相比差了十萬八千里,這肯定不對。我認為在20年內趕上美國,甚至超過美國也不足奇,就醫藥工業的總市值而言。
對於醫藥行業,國盛證券指出,中短期維度看,醫藥近期的思路,就是圍繞:第一,深挖創新藥,尤其是新挖掘的新技術新機制早研標的。第二,挖掘一季報高增。第三,自主可控,如科研儀器、部分設備、部分上游等。今年醫藥要樂觀點,交易氛圍會比較好,結構性走牛是大概率事件。近期以及未來一年各個方面對於商業健康險的鼓勵和支持,讓醫藥支付端這個核心矛盾,在中長期角度預期得到改善,當然這個變化後續過程比較慢,需要長時間積累演繹,所以是一個預期脈衝和慢變量積累改善的過程,具體思路主要有四個:創新藥:海外大藥、早研雙新(包括幹細胞、通用CarT、TCE實體瘤、PD1 PLUS、白介素多靶點、蛋白降解、小核酸、TL1A、減肥PRO、IGA腎病等等)、國內超賣、仿創重估;自主可控:科研儀器、部分設備、部分上游、美國大基建等;新科技:腦機接口、AI醫藥;泛整合:國改、大集團小公司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格隆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