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證指數收漲0.17%,創業板指跌0.12%。海運港口股掀漲停潮,銀行、醫藥漲幅居前。
ETF方面,港股通創新藥ETF工銀、匯添富港股通創新藥ETF、景順長城港股創新藥50ETF、富國恆生醫療ETF、國泰創新藥滬深港ETF、醫療ETF易方達、華夏醫療器械ETF、華寶醫療ETF、嘉實恆生醫療指數ETF、博時恆生醫療ETF、廣發港股創新藥ETF漲超1.5%。
資金淨流入部分醫藥主題ETF。其中,截至5月12日,匯添富港股通創新藥ETF、富國恆生醫療ETF、華寶醫療ETF、銀華港股創新藥ETF、銀華創新藥ETF、天弘生物醫藥ETF、廣發港股創新藥ETF、醫療ETF易方達年內淨流入額分別為21.99億元、13.27億元、12.29億元、9.45億元、6.94億元、4.75億元、4.5億元、 2.28億元。
消息面上,中美經貿高層會談聯合聲明發佈,雙方同意大幅降低雙邊關税水平,美方取消共計91%的加徵關税,中方相應取消91%的反制關税;美方暫停實施24%的“對等關税”,中方也相應暫停實施24%的反制關税。
昨天,特朗普又放出“深水炸彈”,他將於週一簽署一項行政命令,讓美國的處方藥和藥品價格將立即降低30%至80%。
有業內人士稱,行政令雖然看上去影響很大,但美國法律禁止政府和藥企直接談判,只有通脹削減法案(IRA)開了一個口子,但每年規定談判的藥品數量,今年只有15個;IRA還規定,藥價漲幅超過通脹的部分,藥企必須將超出部分作為罰款繳納給政府;但目前來看,沒有其他政策工具可以實施降價的舉措,因為美國藥價談判都是由PBM(藥品福利管理公司)來進行的,而不是政府,因此政策工具的缺乏對其政策實施會有影響。
里昂發表報告指,美國總統特朗普關於藥品定價的言論重新點燃市場波動。該行認為,美國醫療系統多方支付結構限制政府定價權,任何有意義改革都將影響廣泛的利益相關者,使得實際實施高度不確定。雖然對海外產品高峯銷售的擔憂正在增加,但美國對中國公司來説仍是增量市場。中國政策環境正變得更加具有支持性,特別是在藥品定價方面更加寬鬆。該行相信院內藥品銷售的復甦將是下一個國內週期的主要驅動力,4月數據已顯示出積極的改善跡象。該行增加對領先製藥公司在其投資組合分配,包括石藥集團及恆瑞醫藥。此外,由於中美貿易衝突緩和,該行增加對藥明康德的配置。
中信建投指出,在全球化格局重塑背景下,中國醫藥行業需“立足於內,開拓於外”,推動技術自主可控、加速國際化佈局,應對關税政策與地緣政治挑戰,捕捉全球醫藥產業鏈變革機遇。對於器械行業我們長期看好自主可控及器械出海趨勢。展望行業未來投資機遇,看好醫藥企業對內穩住國內根基,積極參與行業整合,對外把握節奏與路徑,積極開拓海外市場。
從醫藥行業基本面看,醫藥行業的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已經全部披露,整體來看,醫藥板塊2024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0.99%,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12.97%,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8.91%。2025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.78%,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12.21%,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8.22%。2025年一季度醫藥板塊收入和利潤繼續承壓,但公司業績出現分化。
國元證券認為,5月份開始,將進入業績真空期,市場關注點由業績轉變為行業和公司基本面變化,繼續看好創新藥、出海以及集採出清板塊。目前我國創新藥進入成果兌現階段,研發進展催化較多,且不受貿易戰影響,有望持續作為2025年醫藥板塊投資主線。出海領域我們繼續看好在新興市場領域佈局的企業,市場發展潛力大,且不受貿易戰影響,建議關注科興製藥。目前不同醫藥領域的集採持續加速推進,部分細分賽道的集採影響已經出清,未來有望迎來新成長,建議關注胰島素、骨科等細分賽道以及部分仿製藥企業。此外,我國醫藥市場正處於集中度提升的加速期,併購重組有望加速,建議重點關注。
興業證券指出,創新始終是醫藥板塊的核心方向,重點關注產業趨勢持續向好的創新藥,政策支持+全球競爭力持續加強+商業化盈利兌現。同時,可關注基本面開始改善的創新藥產業鏈,海外業務方面訂單和業績已開始恢復,國內業務具備自主可控邏輯。國內方面,2025年需求有望迎來複蘇,若經濟基本面預期轉好,消費醫療領域(醫療服務、中藥OTC與連鎖藥店等)基本面有望實現回升。同時,醫療器械2025年亦有望迎來改善。此外,AI醫療作為科技方向,有望為醫藥產業帶來新的變化,其產業趨勢值得重視。
新聞來源 (不包括新聞圖片): 格隆匯